葛均波

 

葛均波,男,汉族,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常委。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首条24小时全天候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1人物概述

葛均波,男,1962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

19847月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78月毕业于山东省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1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0年公派赴德国留学,1993年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9年回国。

现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山医院心血科主任。

葛均波在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其中,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其研究成果改变了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的影响的科研成果已通过成果鉴定,其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

葛均波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应用做出杰出贡献,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国际冠心病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德国埃森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系中德医学会创始人。

1999年回国以来,葛均波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的方法为血管阻塞的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几百位病人获得了重生。不过,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长期以来我国医务界毫无良策,病人都只得听天由命。

1994年,葛均波改变了这种状况,当时还在德国读书的他,在国内第一次用一个镶有钻石的磨头以15万转每分钟的速度为病人打开了生命通道。这项被称作高频旋磨术的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2003年,葛均波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 和所有青年科学家一样,葛均波的日程表总是很满,一个月里,他可能会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飞来飞去,有人甚至戏谑的说他,不是在机场,就是在赶往机场的路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国内,葛均波常常会挤出时间,出现在一些科普讲座的现场,现为2002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97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首席专家等。

2工作经历

葛均波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4月回国。

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12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3主要成就

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

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葛均波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对冠心病介入再狭窄机理方面存在着争议,他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

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4社会任职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医卫工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院士,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SCAIBoard of Trustee成员。还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军区总院荣誉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

5学术成果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

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

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6国际交流

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成功主办了五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吸引国际上30几个国家的教授及学者与会交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介入盛会。为推动介入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国内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被邀请转播到美国TCT,日本TOPIC,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议和国内多个介入会议。

7获得荣誉

所研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的影响及其诊治” 2003年上海